close
昨天去歷史博物館看米勒的真跡畫展
拾穗
【藝術小檔案】
●作品名稱:拾穗(Des glaneuses)
●畫 家:米勒(Jean Francois Millet,1814-1875)
●媒 材:油畫
●創作年份:1857年
●尺 寸:寬111cm 高83.5cm
●現存地點: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
晚禱
【藝術小檔案】
●作品名稱:晚禱(L'Angélus)
●畫 家:米勒(Jean Francois Millet,1814-1875)
●媒 材:油畫
●創作年份:1857~1859年
●尺 寸:寬66cm 高55cm
●現存地點: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
最有名的就是拾穗與晚禱
【拾穗的故事】 出身農家的米勒,非常喜歡描繪農村、田園的景物,在他的筆下,原本不起眼的生活片段都化成永恆之美,因為他對田園主題的熱情與創作內涵改變了社會對這類題材的看法,而且表現出人性的溫暖、堅強與關懷,後世的人稱他為「田園畫家」。 〈拾穗〉所表現的是三位農村婦女,正在收割後的麥田裡彎腰撿拾掉落在田地的麥穗。三位婦女的造型,與遠景的馬車和隆起的麥草堆相呼應,產生一種整體的律動美,右方婦女的頭與地平線交叉,使得主題與背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。雖然只是簡單的彎腰撿東西的動作,經過米勒精心描繪與安排,呈現出巧妙而具美感的姿態,不管是前景的人物,或是遠景的馬車、草堆與農人,米勒都畫得很清楚,整幅畫的景物,由大而小、由近而遠,把農村收穫的景象描繪得樸實而動人,是典型的寫實作品。在十九世紀的繪畫史上,米勒也因此有「寫實主義先驅」的稱號。 在秋天收割的季節,到別人的農田裡撿拾收割後掉落的麥穗,是過去農村常見的景象,據說這種風俗在今天的法國農村還是可以看到。相傳這種風俗習慣,是古代希伯來人傳下來的,他們以嚴肅的宗教情懷來解釋這件事,大意是說:「你的農場在收穫時,不可以拒絕拾穗的人,應該讓貧苦的人自由的拾取落穗,讓孤兒、寡婦拾取落穗,主是你的神,祂會使你的農地得到豐收。」因此法國農村也有一種說法,就是如果拒絕拾穗者進入田地,隔年必定遭受歉收的惡運。當然,這樣的風俗主要還是傳達出人與人之間的關懷,以及對社會上弱勢族群的照顧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把掉落的麥穗一串一串撿起來,也象徵勤勞與不浪費的精神。 米勒的祖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,從小就教導米勒做人應該謙虛、關懷的道理,米勒也深受影響,〈拾穗〉這幅畫就是在這樣的精神背景中被創作出來的。在創作這幅畫那段時間,其實米勒的生活並不如意,常為了九個孩子的溫飽而煩惱,但他還是能夠以極大的熱情創作出這樣的不朽之作,對藝術與美的執著令人欽佩。現在我們都把〈拾穗〉視為偉大的珍寶,但是當年米勒剛發表這件作品的時候,並沒有這麼幸運,因為那個年代法國有一些動亂,社會上也有不同的階級勢力相互較量,有人就擔心米勒這樣深入刻畫農民的辛苦生活,會激起農民對社會上層階級的反動,也有人說米勒筆下的農民太過結實健壯,好像把農民英雄化、神聖化,變得缺少美感與魅力,但是米勒卻認為還有比所謂魅力更長遠、更偉大的東西,是藝術家更該追尋的,後來證明米勒是對的,真正好的作品或許一時之間無法受到認同,但是影響力卻不會消失,而且會越陳越香,永遠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。 【晚禱的故事】 〈晚禱〉這幅畫有另一個名稱叫〈晚鐘〉,因為畫面遠景有一座教堂,米勒曾對親友說過:「這是晚禱的鐘聲,你可以聽到這個鐘聲。」在米勒其他作品中,人物大多是正在辛勤的工作著,只有這幅〈晚禱〉裡的人物是靜態的,秋陽剛落入地平線下,落日餘暉灑滿天際,遼闊的田野映照著夕陽的金黃色彩,一對年輕的農村夫婦正在收成馬鈴薯,村裡教堂響起晚禱的鐘聲,劃過寧靜的空間,穿越遼闊的原野傳到他們的耳中,他們立刻停下手邊的工作虔誠的禱告,米勒將自己的宗教信仰融入這幅畫中,展現出一種宗教情懷與光輝。 後世的畫家如印象派的梵谷和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,都曾以米勒的〈晚禱〉作為模仿或是改作的對象來創作。 另外,這幅畫之所以這麼有名跟它背後的故事也有密切關係。 當年米勒接受一位美國人的委託,畫了這幅畫,完成之後經過多次聯絡,這位美國人卻毀約不來取畫,米勒在失望之餘把畫放在家中一角沒再提起,後來有一位畫商史杜班經手賣給一位比利時男爵巴普柳,原本米勒對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,認為應該要賣二千法郎,後來是以一千多法郎成交,巴普柳又轉讓給比利時駐法公使。這位公使以〈晚禱〉與史杜班交換米勒的另一幅名畫〈牧羊女〉。於是〈晚禱〉又落在史杜班手上,不久他又賣給卡布埃,卡布埃又賣給杜朗‧里艾爾。這時〈晚禱〉的價格已經高達三萬法郎。 德法戰爭的時候,杜朗‧里艾爾將這幅畫帶到英國,在倫敦一家美術店陳列,等待買主。一直掛了將近一年才又被一位紳士已以八百英鎊買下帶回巴黎。1881年,史克利達用六千四百英鎊買下這幅畫,又以八千英鎊賣出,過了幾年又再度買回,這時的價格已經是一萬二千英鎊。這時候,美國富豪洛克斐勒向史克利達商量,希望能以二萬英鎊轉讓給他,但是史克利達捨不得脫手,後來決定以拍賣的方式公開拍賣這幅畫。這時候米勒已經過世十四年了。 拍賣會場上擠滿群眾,美國華盛頓美術館和其他收藏家,以及法國主管美術的官方代表布魯斯都參加這場盛會。拍賣價格不斷提高,喊價到四十五萬一千法郎時,只剩下美國代表和法國代表布魯斯,在過程中令一位美國代表趕搭特別列車到巴黎,兩個美國人合作,聲勢更加壯大,然而法國的布魯斯也不輕易放棄,因為法國有意將這件國寶級藝術品留在國內,因此拍賣競爭極為熱烈。布魯斯喊出五十萬四千法郎,美國代表猶豫了一下,會場中突然有人高喊:「法國萬歲!」就在這時,美國代表喊出「五十萬五千法郎!」布魯斯立刻喊出:「五十萬六千法郎!」最後是布魯斯得到勝利,終於能將這幅畫留在法國,這個消息立刻傳遍整個巴黎,許多市民聽到這個消息都興奮不已。 不過,雖然布魯斯在拍賣會場贏得勝利,法國政府卻拿不出錢來買這幅畫,結果〈晚禱〉還是被美國人買走了。〈晚禱〉運到美國時,巡迴展覽六個月,激起無數的讚賞,因為米勒這幅畫,引起美國人對開拓時代田園生活的美好回憶。後來,這幅畫又被法國人喬治以八十萬七千法郎買了回來,當名畫再度回到法國時,法國舉國歡騰,好像打了場勝仗一樣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展出後,喬治將〈晚禱〉捐給法國的羅浮宮,終於結束了這幅名畫的曲折旅程,永遠留在米勒的國家。後來法國政府將博物館的藝術品重分配,〈晚禱〉和原本也在羅浮宮的〈拾穗〉都一起分配到奧賽美術館,和米勒的許多其他傑作一同安排在〈米勒廳〉展出。 很特別的在台灣第一次也一起展出。
拾穗
【藝術小檔案】
●作品名稱:拾穗(Des glaneuses)
●畫 家:米勒(Jean Francois Millet,1814-1875)
●媒 材:油畫
●創作年份:1857年
●尺 寸:寬111cm 高83.5cm
●現存地點: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
晚禱
【藝術小檔案】
●作品名稱:晚禱(L'Angélus)
●畫 家:米勒(Jean Francois Millet,1814-1875)
●媒 材:油畫
●創作年份:1857~1859年
●尺 寸:寬66cm 高55cm
●現存地點: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
最有名的就是拾穗與晚禱
【拾穗的故事】 出身農家的米勒,非常喜歡描繪農村、田園的景物,在他的筆下,原本不起眼的生活片段都化成永恆之美,因為他對田園主題的熱情與創作內涵改變了社會對這類題材的看法,而且表現出人性的溫暖、堅強與關懷,後世的人稱他為「田園畫家」。 〈拾穗〉所表現的是三位農村婦女,正在收割後的麥田裡彎腰撿拾掉落在田地的麥穗。三位婦女的造型,與遠景的馬車和隆起的麥草堆相呼應,產生一種整體的律動美,右方婦女的頭與地平線交叉,使得主題與背景緊密的結合在一起。雖然只是簡單的彎腰撿東西的動作,經過米勒精心描繪與安排,呈現出巧妙而具美感的姿態,不管是前景的人物,或是遠景的馬車、草堆與農人,米勒都畫得很清楚,整幅畫的景物,由大而小、由近而遠,把農村收穫的景象描繪得樸實而動人,是典型的寫實作品。在十九世紀的繪畫史上,米勒也因此有「寫實主義先驅」的稱號。 在秋天收割的季節,到別人的農田裡撿拾收割後掉落的麥穗,是過去農村常見的景象,據說這種風俗在今天的法國農村還是可以看到。相傳這種風俗習慣,是古代希伯來人傳下來的,他們以嚴肅的宗教情懷來解釋這件事,大意是說:「你的農場在收穫時,不可以拒絕拾穗的人,應該讓貧苦的人自由的拾取落穗,讓孤兒、寡婦拾取落穗,主是你的神,祂會使你的農地得到豐收。」因此法國農村也有一種說法,就是如果拒絕拾穗者進入田地,隔年必定遭受歉收的惡運。當然,這樣的風俗主要還是傳達出人與人之間的關懷,以及對社會上弱勢族群的照顧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把掉落的麥穗一串一串撿起來,也象徵勤勞與不浪費的精神。 米勒的祖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,從小就教導米勒做人應該謙虛、關懷的道理,米勒也深受影響,〈拾穗〉這幅畫就是在這樣的精神背景中被創作出來的。在創作這幅畫那段時間,其實米勒的生活並不如意,常為了九個孩子的溫飽而煩惱,但他還是能夠以極大的熱情創作出這樣的不朽之作,對藝術與美的執著令人欽佩。現在我們都把〈拾穗〉視為偉大的珍寶,但是當年米勒剛發表這件作品的時候,並沒有這麼幸運,因為那個年代法國有一些動亂,社會上也有不同的階級勢力相互較量,有人就擔心米勒這樣深入刻畫農民的辛苦生活,會激起農民對社會上層階級的反動,也有人說米勒筆下的農民太過結實健壯,好像把農民英雄化、神聖化,變得缺少美感與魅力,但是米勒卻認為還有比所謂魅力更長遠、更偉大的東西,是藝術家更該追尋的,後來證明米勒是對的,真正好的作品或許一時之間無法受到認同,但是影響力卻不會消失,而且會越陳越香,永遠具有感動人心的力量。 【晚禱的故事】 〈晚禱〉這幅畫有另一個名稱叫〈晚鐘〉,因為畫面遠景有一座教堂,米勒曾對親友說過:「這是晚禱的鐘聲,你可以聽到這個鐘聲。」在米勒其他作品中,人物大多是正在辛勤的工作著,只有這幅〈晚禱〉裡的人物是靜態的,秋陽剛落入地平線下,落日餘暉灑滿天際,遼闊的田野映照著夕陽的金黃色彩,一對年輕的農村夫婦正在收成馬鈴薯,村裡教堂響起晚禱的鐘聲,劃過寧靜的空間,穿越遼闊的原野傳到他們的耳中,他們立刻停下手邊的工作虔誠的禱告,米勒將自己的宗教信仰融入這幅畫中,展現出一種宗教情懷與光輝。 後世的畫家如印象派的梵谷和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,都曾以米勒的〈晚禱〉作為模仿或是改作的對象來創作。 另外,這幅畫之所以這麼有名跟它背後的故事也有密切關係。 當年米勒接受一位美國人的委託,畫了這幅畫,完成之後經過多次聯絡,這位美國人卻毀約不來取畫,米勒在失望之餘把畫放在家中一角沒再提起,後來有一位畫商史杜班經手賣給一位比利時男爵巴普柳,原本米勒對自己的作品很有自信,認為應該要賣二千法郎,後來是以一千多法郎成交,巴普柳又轉讓給比利時駐法公使。這位公使以〈晚禱〉與史杜班交換米勒的另一幅名畫〈牧羊女〉。於是〈晚禱〉又落在史杜班手上,不久他又賣給卡布埃,卡布埃又賣給杜朗‧里艾爾。這時〈晚禱〉的價格已經高達三萬法郎。 德法戰爭的時候,杜朗‧里艾爾將這幅畫帶到英國,在倫敦一家美術店陳列,等待買主。一直掛了將近一年才又被一位紳士已以八百英鎊買下帶回巴黎。1881年,史克利達用六千四百英鎊買下這幅畫,又以八千英鎊賣出,過了幾年又再度買回,這時的價格已經是一萬二千英鎊。這時候,美國富豪洛克斐勒向史克利達商量,希望能以二萬英鎊轉讓給他,但是史克利達捨不得脫手,後來決定以拍賣的方式公開拍賣這幅畫。這時候米勒已經過世十四年了。 拍賣會場上擠滿群眾,美國華盛頓美術館和其他收藏家,以及法國主管美術的官方代表布魯斯都參加這場盛會。拍賣價格不斷提高,喊價到四十五萬一千法郎時,只剩下美國代表和法國代表布魯斯,在過程中令一位美國代表趕搭特別列車到巴黎,兩個美國人合作,聲勢更加壯大,然而法國的布魯斯也不輕易放棄,因為法國有意將這件國寶級藝術品留在國內,因此拍賣競爭極為熱烈。布魯斯喊出五十萬四千法郎,美國代表猶豫了一下,會場中突然有人高喊:「法國萬歲!」就在這時,美國代表喊出「五十萬五千法郎!」布魯斯立刻喊出:「五十萬六千法郎!」最後是布魯斯得到勝利,終於能將這幅畫留在法國,這個消息立刻傳遍整個巴黎,許多市民聽到這個消息都興奮不已。 不過,雖然布魯斯在拍賣會場贏得勝利,法國政府卻拿不出錢來買這幅畫,結果〈晚禱〉還是被美國人買走了。〈晚禱〉運到美國時,巡迴展覽六個月,激起無數的讚賞,因為米勒這幅畫,引起美國人對開拓時代田園生活的美好回憶。後來,這幅畫又被法國人喬治以八十萬七千法郎買了回來,當名畫再度回到法國時,法國舉國歡騰,好像打了場勝仗一樣。經過一段時間的展出後,喬治將〈晚禱〉捐給法國的羅浮宮,終於結束了這幅名畫的曲折旅程,永遠留在米勒的國家。後來法國政府將博物館的藝術品重分配,〈晚禱〉和原本也在羅浮宮的〈拾穗〉都一起分配到奧賽美術館,和米勒的許多其他傑作一同安排在〈米勒廳〉展出。 很特別的在台灣第一次也一起展出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